更新时间:2009-09-25
刘武,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物流企业之一的掌门人、广州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物流分会副会长、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业内无人不知。本报记者与刘武面对面,又挖出了刘武这20多年来精彩的创业历程———
A.辞职下海:公司总部只有三个人
刘武1979年参加工作,在汕头的一个供销社。那个时候,物流的概念还没有被引入中国,供销社就是当时的物流企业。据刘武回忆,当时每个系统都有储运公司,商业有商业储运公司、供销有供销储运公司。参加工作没多久的刘武承包了汕头供销储运公司天河转运站,做起了储运。
就在刘武承包汕头储运公司转运站不久,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宝洁找到了刘武,宝洁与刘武就此结了不解之缘,刘武的人生也开始了第一次重大转变。1993年,宝洁在中国的业务发展较好,当时宝洁的总部设在广州,并且准备在北京、成都等城市设立一些网点,也准备在全国一些城市建立工厂,应该怎么去做,才能以有限的资金运作到最好,物流成了困扰宝洁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宝洁原来都是用汽车运输,但是汽车运输的价钱在当时是比较贵的,所以,宝洁打算通过铁路的方式运输,以降低运输成本。
但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铁路运输的计划性还是非常强的,要弄一个车皮很不简单,就在这时,业内人士向宝洁推荐了刘武。
当时宝洁公司提出了很多要求,有的甚至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做到的,虽然也曾犹豫要不要接这个单子,但最后,刘武还是接下来了。刘武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轻松地说,当时接下宝洁的单只是基于比较简单的考虑:就是觉得传统的运作方法需要变革。就这样,刘武去了宝洁的工厂参观,并与宝洁的员工接触,这让刘武感觉到,他正在面对的人跟他周围的这些人的理念迥然不同,他们让刘武看到了另一番天地。当初刘武根本没想到宝洁是宝供发展壮大的一块巨大基石。1994年,刘武下海了。刘武将自己新公司名字定为广州宝供储运公司。新公司成立后,总部只有刘武、会计、司机3个人,宝洁就成了宝供的第一位客户,也是当时最大的一位客户。
B.推广物流:为改变观念办论坛
创业一年,宝供的业务就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总的业务中,宝洁就占了80%-90%,这对一个刚起步的企业来说风险太大了。为此,刘武设立了市场开发部,积极地开拓客户。为客户提供上门的服务。
然而,主动提供“上门服务”的观念,当时并未能让企业的员工和客户接受,“这时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一些观念不改变的话,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市场可能就因为供货不及时,或送货不及时以及服务质量不好等原因丢失掉。”刘武对记者感叹道。
刘武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推广现代物流的一批人。当时为了改变人们的观念,刘武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办杂志、出书……最后,他们想到了办物流论坛。为此,刘武等人与北京工商大学合作,在商业部、国内贸易部、国家经贸委等单位的支持下,举办了物流技术与管理高级研讨会,开始在中国推广传播现代物流的概念。刘武很清楚地记得,当年开第一次研讨会前夕,总共发了300份请柬,五十份给外资企业,50份给政府,50份给学者专家,50份给同行……结果国有企业只来了两个,外资企业来了30几个,同行根本就一个都没有来。
第一次的失败并没有让刘武产生挫败感,恰恰相反,他认为,做什么事都会经过一个过程。经过他们的努力,从第二届开始,这个研讨会就出现了转机。第二届研讨会是在上海举行,他确立了一个明确的主题,总体的效果比第一届好得多。到现在,这个研讨会已经开到第八届了,每一年他们都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前来参加探讨,现在,这个研讨会已经成为引领中国物流发展的一个论坛。1997年,宝供最大的客户宝洁出于引入竞争的考虑,终于结束了与宝供铁路总代理合同。虽然宝洁仍然把宝供当作主要运货商,但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分散业务、引入竞争。刘武开始感到震惊,也猛然醒悟,如果再抱着小富即安的思想,还依靠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竞争活力。这个事实,使刘武把建立先进的企业信息系统提上了议事日程。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刘武碰到了一直在中科院搞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唐友三,唐友三也想在宝供所提供的平台试试,原来说只待1年,等宝供的信息系统建立起来就回中科院,然而,这一试就是8年。
C.形成品牌:成为中国物流示范基地
在对宝供的信息化状况作了全面评估之后,唐友三决定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来解决宝供的信息评价问题。宝供正是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得以脱胎换骨,实现从“储运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的跨越。飞利浦也正是看中了宝供的这个平台,才成为宝供的又一大客户。宝供现在有七八种模式可以与客户实现对接,完全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这个数据交换平台已经是宝供的一个卖点。